浪潮。”
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,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键盘上,照亮了屏幕上跳动的光标,像永不熄灭的希望。
叶茂的数字化模型方案在大会议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
投影幕布上,动态数据随着假设条件的改变不断刷新,王副主任推了推金丝眼镜,目光首次聚焦在这个总爱“多管闲事“的年轻人身上:
“这个.可视化呈现确实直观,不过数据来源的权威性.“
“所有数据都经过统计局官网核验,“
叶茂快速调出后台界面,“而且模型预留了三个数据源接口,方便后续更新。“
会议室里响起零星的议论声,他瞥见司长悄悄竖起大拇指。这是他入职以来,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感受到被认可的暖意。
然而好景不长,三天后,方案被退回的意见摆在了他桌上。
“需经信息中心技术审核““增加专家论证环节““补充五年历史数据对比“,红笔批注密密麻麻铺满三页纸。
叶茂攥着文件站在走廊,听见隔壁办公室传来张主任的声音:“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,这种创新项目风险多大.“
深夜的办公室只剩他的办公室亮着灯。
叶茂盯着电脑屏幕上停滞的项目进度条,突然想起读研时陈教授教过的系统论。
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扰动。他翻开工作日志,在“阻力分析“一栏写下长长的清单:
部门权责交叉、技术壁垒、风险规避惯性.
转机出现在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。分管副部长亲自督办的招商引资项目急需行业趋势分析,传统的纸质报告根本无法满足动态展示需求。
当信息中心主任支支吾吾表示短时间无法完成时,司长突然开口:“小叶之前做过类似模型,也许能应急。“
叶茂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会议室时,手心全是汗。
大屏幕亮起的瞬间,他听见副部长低声询问:“这是你们自己做的?“
随着数据模型流畅运行,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松弛下来。会后,副部长拍着他的肩膀:
“小同志不错,把这个模型完善一下,做成全部通用模板。“
这个意外的肯定像投入深潭的巨石。叶茂带着小林成立了临时技术小组,白天应付日常工作,深夜泡在机房优化程序。
陈教授介绍的计算机系研究生也加入进来,团队在体制与学术的夹缝中摸索前行。
三个月后,全局首个智能决策分析系统试运行,叶茂在启动仪式上看见王副主任悄悄拍照发朋友圈。
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系统试运行期间,某科室上报的数据出现偏差,导致预测结果严重失真。
问责会议上,有人暗示是技术团队的程序漏洞。
叶茂攥着连夜核查的原始数据冲进会议室。
“问题出在数据录入环节,我建议建立双人复核机制。“
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回响,惊起窗外几只麻雀。
散会后,司长塞给他一杯浓茶:“你小子太冲了,得罪人都不知道。“
叶茂望着杯中沉浮的茶叶,突然想起陈教授常说的“改革需要韧性“。
他开始主动参加各科室的例会,帮老同事解决电脑小故障,甚至跟着财务科学习数据填报规范。
慢慢地,原本抵触的同事开始主动分享工作痛点。
次年春天,系统升级版本正式上线,新增的协同办公模块获得省级创新奖。
颁奖仪式上,叶茂站在聚光灯下,突然发现台下坐着特意赶来的陈教授。
老人笑着举起手机,屏幕上是叶茂最新的论文摘要:《科层制中的技术赋能: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突围》。
领奖归来的路上,叶茂收到老周的消息。曾经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