们的温度波动太大,不保修。”
设备部刘部长皱眉:“不可能啊,我们的温控精度是±1℃,符合厂家标准。是不是他们的元件质量不行?”
李工摇头:“我拆下来看了,是材质问题,耐高温性能不够。要不我们换家国产厂商?有家株洲的企业说他们的硅钼棒能在1800℃下用半年。”
周阳点头:“换!先买100根试试,好用的话就全面替换,顺便把国产元件的测试数据整理出来,帮他们推广推广。”
中午休息时,囡囡的手机响了,是同济大学的教授。“囡囡啊,智能示范楼的设计出了点小问题,”教授的声音有些焦急,“钢材传感器和混凝土的兼容性不太好,水泥里的碱性物质可能会腐蚀线路。”
囡囡立刻道:“教授别急,我们上周刚研发出一种耐碱涂层,把线路裹上就能解决。我下午就让人送样品过去,你们测试一下。”
教授松了口气:“太好了!你们的反应速度真快。对了,学生们想在楼里装个‘钢材健康监测屏’,实时显示各部位的受力数据,能不能帮忙开发下软件?”
囡囡笑道:“没问题,让我们的IT团队和学生们对接,三天就能出demo版,保证直观又好看。”
下午的会议继续讨论员工培训计划。人力资源部王部长说:“今年计划培训500名员工,重点是智能设备操作和氢基技术。就是老员工有点抵触,觉得学不会。”
周阳想了想:“搞个‘师徒结对’活动,年轻员工教老员工用智能设备,老员工教年轻员工轧钢手艺,互相学习,还能评‘最佳师徒’,奖励带薪休假。”
囡囡补充:“再开发个‘钢铁学堂’APP,把操作教程做成动画片,老员工用手机就能学,随时随地,比坐在教室里强。”
王部长连连点头:“这两个办法好!我这就去落实,争取下周就启动。”
临近散会,周阳看着窗外忙碌的厂区,语气郑重:“今年是五年规划的关键年,氢基钢材要上量,智能钢材要铺开,尼日利亚项目要盈利。各部门要拧成一股绳,遇到问题多沟通,别各自为战。记住,我们是百年轧钢,靠的就是团结和韧性。”
众人齐声应道:“放心吧,周董!”
散会后,周子轩和囡囡留下来整理材料。“爸,你看赵工刚才说的非洲制氢技术,能不能在国内也推推?”囡囡突然问道。
周子轩点头:“我正想说这个,国内的光伏电价越来越低,在西北的钢厂搞‘光伏-制氢-轧钢’循环,成本肯定有优势。下个月我去包头的钢厂考察下,看看能不能合作。”
周阳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文件:“你们说的这个事,我也想到了。这是国家能源局刚发的‘绿氢炼钢示范项目’申报通知,我们赶紧准备材料,争取拿个国家级示范称号。”
囡囡接过文件,眼睛越看越亮:“爷爷,这里说示范项目能拿30%的补贴,那我们的储氢罐项目成本能降不少!”
周子轩笑道:“这就叫顺势而为。看来今年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。”
三人相视而笑,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文件上,“绿色”“智能”“创新”几个词格外醒目。会议室里的对话还在继续,每一句都透着对未来的信心,而这些话语,终将化作轧钢厂里更响亮的机器轰鸣,更坚实的钢铁脊梁。
第二天一早,研发部的王博士就冲进周子轩的办公室。“周总,我们的2毫米传感器芯片设计图出来了!您看看,这是电路图,功耗比进口的还低10%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!
周子轩接过图纸,仔细看着:“封装工艺没问题吧?2毫米的空间太紧凑了。”
王博士点头:“我们用了三维堆叠技术,把芯片、天线、电池叠在